地方文史资料,是指地方保存下来的记录社会变迁、世人心态和物质文化发展进程的历史资料,它是整个社会的缩影,也是反映地方发展变化的重要见证。
如何充分发挥文史资料的“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特别是“育人”功能呢?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让文史资料进媒体,提高全区人民的文化素养。
地方文史资料,是指地方保存下来的记录社会变迁、世人心态和物质文化发展进程的历史资料,它是整个社会的缩影,也是反映地方发展变化的重要见证。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电视广播和县市报副刊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媒体实行本土化策略、形成特色的一项重要手段。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本土文化的重要元素,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地方文史资料以崭新的内容,也为媒体提供了永远新鲜的话题。对地方文史资料若能适当加以应用,不但能增强的亲和力,而且能为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的生命力。比较常见的方式是“借机行事”,也就是利用一些重大节假日或一些地方性的重大纪念日,将有关的地方文史资料进行“定格”。另一种方式是“快速反应”,即某件新闻事件突然发生时,对地方文史资料的快速整合和利用。如重大文物考古发现,如某位名人逝世,等等。这种快速反应要把时效性放在第一位,否则文史资料就会失去作用。再一种方式是“细水长流”,即在固定的版面上开设专门性的栏目,围绕某个主题以连载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刊出;如果没有固定的主题,而在量上又能保证,则可安排专门的版面定期刊出,在不断变化的动感中展现丰富的内容。像南方日报的《解密》,就属专门的文史资料版面。
二、让文史资料进课堂,用厚重的文化元素濡养学生。
山东省教育厅要求调整课程结构,建立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地方课程体系,实行统一与分散相结合的地方课程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地方课程的开设,确保地方课程实施的整体效果,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设置必修地方课程,包括安全教育、环境教育、传统文化、人生规划四门课程与假期生活指导,形成必修地方课程和选修地方课程相结合的地方课程体系。选修地方课程在确保开足课时的前提下,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当地实际在我省制定的地方课程框架内自主开设。可协调市教育局、文化局等相关科局组织人员编写地方文化教材,对中小学生进行地方传统文化教育。
三、让文史资料进社区,努力提升居民的人文素养。
为了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占领社区市场,有关部门可印制文图并茂、浅显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画册,发到居民家中,让他们有书可读;社区居委会也可利用社区宣传队和民间艺人不失时机的宣传地方传统文化;还可以将地方传统文化上墙等。让居民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宣传自己的传统文化,做历史文化名城的志愿宣传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