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政协委员、中央储备粮潍坊直属库党委书记、主任范敬章反映:棉花临时收储制度是在棉花播种前,由国家制定并公布棉花主产区皮棉临时收储价格,新棉上市后,当市场价格低于临时收储价时,国家即敞开收储。这一制度在平抑棉花价格、保护棉农利益、抑制国际棉价下跌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临时收储制度实施后国内棉花价格稳定在19000元/吨,棉价波动为近9年来最小。但基层调研发现临时收储制度在定价机制、市场资源配置及财政资金压力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一是定价机制存在问题。收储价格是根据棉粮比价关系确定的,目前制定的收储价格仅能使农民保持微利。粮食的直接补贴较高,如山东省小麦综合补贴在每亩地111.5元,而棉花只有每亩地15元的良种补贴。收储价格不能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致使稳定棉花种植面积的目标很难实现。
二是弱化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棉花内外价差拉大导致70%的国内棉花被国家收走,市场成交量减少,导致成交价格不能真正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动,价格机制失去应有的调节作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配置的混乱。
三是国家库容紧张、财政压力增大。2013年全国棉花产量达到709.2万吨,比上年增产6.9%。2013年新入储棉花加上往年库存,中储棉库存量达900万吨左右,远超国内全年的棉花产量。中储棉本身的直属仓库加上征用社会上的仓库的库容趋于饱和。大量的存储还造成仓储成本不断上升,收储所占用的国家贷款利息也不断增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