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是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大运河之于中国,不仅是千百年来促进贸易往来的经济动脉,更为后世留下了无数文化遗产。2019年7月,国家正式审议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从中央到地方都越来越重视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目前,我认为急需一套统一的、有效的大运河保护管理规划,以指导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长期关注大运河保护利用的省政协委员魏辉提出建议。
为加强对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国家文物局制定出台了《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2011-2030)》,山东省以及聊城市也分别制定了各遗产段的规划,划定了各点段遗产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制定了保护要求。2013年申遗过程中,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大运河申遗文本》也划出了大运河的遗产区、缓冲区。魏辉介绍,经过比对,发现这些规划划定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不一致,保护要求也不一致,各规划之间的矛盾对各地开展遗产保护工作带来了不便。
魏辉建议,省级文物部门首先应遵照国家统一要求修编大运河山东段保护规划,划定一致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制定统一的保护要求。其次是进一步细化地方保护规划。在以往保护利用工作中,发现部分规划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不够具体,遇到实际情况时不好处理。建议地方规划在修订时进一步细化,针对不同点段两岸不同的情况提出具体要求,以期达到大运河遗产的最佳保护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