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工智能的一些思考
阳谷县政协委员 冯修国
石黑一雄先后获得过布克奖和诺贝尔文学奖。2020年,他出版了获诺奖后的首部长篇小说《克拉拉与太阳》,小说主题延续了作家最为关切的话题之一: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不同于以往作品,《克拉拉与太阳》以一个名叫克拉拉的太阳能机器人(AF)为第一人称叙述者,用讲故事的方式回忆了她陪伴人类朋友直至报废的一生。小说中充满对未来机器人应用的各种想象,通过机器人的视角观察复杂的人性和人际间的关系,对人类情感进行了深入探索。
初读这本书,感觉很像一个儿童故事。机器人克拉拉是一个专门设计用来陪伴青少年的太阳能机器人,具有极高的观察、推理、判断和共情能力,也具备人类许多美好的品质:善良、细心、体贴。在被一位名叫乔西的小姑娘从商店买走,进入乔西家生活后,她一直恪守自己的使命:提供良好的服务,让乔西避免孤独。小说围绕乔西的生活展开,包括她与母亲的关系、她与少年里克情窦初开的爱情等,克拉拉观察着,学习、记录并感受着乔西的生活。细读小说不难发现,在儿童故事的外壳和极简主义风格下,石黑一雄探讨了涉及人工智能的多重问题,令人深思。
首先,当机器人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否人类的许多工作岗位会被替换,从而导致很多人失业,引发进一步的社会问题?小说中乔西的父亲本身是一个技术优秀的专业工程师,因为机器人的发展取代了他的工作,从而导致失业,也与妻子感情破裂。纵观社会的发展,技术迭代都会使一批人下岗。那么对于人类来说,我们工作的不可替代性究竟在哪里呢?如何利用大数据发挥在工作中的创造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此外,小说中还探讨了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阶层分化的问题。在乔西的世界里,富人的孩子可以接受基因编辑,改变自身条件,获得“提升”,从而进入更好的大学读书,获得更优异的生活条件。因为经济条件或其他原因没有接受基因编辑却具备天赋和才华的孩子,只能与机会失之交臂。乔西青梅竹马的朋友里克便是这样一例没有接受“提升”的少年,最终他与乔西不得不因为人生方向的不同而分道扬镳。如此看,人工智能可以使人类获得技术增强,是否同时也加剧了资源分配不均衡、社会的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另一方面,那些有幸获得基因“提升”的孩子是否一定安全呢?石黑一雄也表达了对此的忧虑。乔西获得了“提升”,但她的病也是因此而起,技术的发展恰恰是她生病的重要源头,而她最后通过类似太阳崇拜的、自然的、非技术的力量获得治愈,这又构成了对技术发展的反讽。
最后,小说的高潮部分抛出了一个涉及伦理和哲学的深度问题:当科技高度发展,机器人是否能够在心理和情感上完全替代人类,或者说,一个人死亡后是否可以通过机器人得以延续?乔西因为获得基因“提升”患上严重的疾病,剩余时日不多。爱女心切的母亲克丽西想要在工程师卡帕尔迪的帮助下制造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乔西,这也是她买下太阳能机器人克拉拉的真实意图:让克拉拉观察、学习乔西的语言、行为和情感,不只是模仿她,而是成为第二个她,在乔西去世后把她延续下去。AF是否能够真正取代去世的人呢?卡帕尔迪、乔西的父亲保罗和克拉拉的态度代表了三种观点。亨利认为现代科学可以复制、转移乔西身上的一切,乔西的内心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是无法续的;保罗认为乔西的内心就像一个又一个嵌套的小房子,克拉拉要彻底学习她的内心,否则永远无法在任何一种严肃的意义上成为乔西;而在小说的最后克拉拉终于领悟到,卡帕尔迪先生之所以找不到乔西内心独特的东西,是因为他找错了地方,这样独特的东西不在乔西的心里面,而是在爱她的人心里面。石黑一雄借克拉拉之口道出了对这一问题的充满哲思、睿智和人性关怀的思考。试想,如果有一天机器人真的可以在我们的亲人离世后继续模仿他们、表演他们、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他们,我们真的会选择这样做吗?我们爱的每一个人在我们心中的地位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他们没有什么是不能被复制的,他们的独特性又在哪里呢?如果亲人的生命可以无限延续,我们还会对团聚的时光倍加珍惜吗?还会体会到亲情的可贵吗?即使一模一样的那个他/她被制造出来,即使机器人模仿、学习得再像,我们也只是“自我欺骗”,曾经共同拥有的回忆、当下产生的情感,那个人在我们心中独特的感觉,我们独一无二的爱,永远无法被延续。